dà dòu huáng juǎn
药材名称 | 大豆黄卷 |
药材拼音 | dà dòu huáng juǎn |
药材别名 | 黄豆卷、黄卷、大豆卷、卷蘖、豆蘖 |
英文名称 | Sojae Semen Germinatum |
功效分类 | 辛凉解表药 |
药用部分 | 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(L.) Merr. 的成熟种子经发芽干燥而得。 |
(动)植物形态 | 一年生草本,高50~150厘米。茎粗壮,多分枝,通常直立或上部蔓生,密生黄褐色长硬毛。三出复叶,叶柄长20厘米,密生黄色长硬毛,托叶不,披针形或宽卵形,小叶卵形,长卵形或狭卵形,两侧的小叶通常为狭卵形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圆形,宽楔形或近于截形,全缘,两面均被黄色或白色硬毛,下面较密。总状花序短,腋生,月2~10朵花,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,花萼绿色,钟状,先端5齿裂,被黄色或白色长硬毛,花冠蝶形,白色,淡红色或紫色,雄蕊10,9枚联合1枚离生,子房线状椭圆形,被黄色硬毛,花柱短,荚果带状矩形,具短柄,下垂,黄绿色或黄褐色,密生长硬毛。种子2~4粒,卵圆形或近球形,种皮黄色、绿色、褐色、黑色等。花期6~7月,果期7~9月。 |
产地分布 |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以东北、华北栽培面积最广。 |
采收加工 | 将大豆用水浸泡至膨胀,将水放出,用湿布覆盖,每日用清水冲洗一次,待芽长至0.5~1厘米时,摊开,晒干。 |
药材性状 | 本品种子呈椭圆形或肾形,稍扁,长0.7~1.4厘米,宽0.5~0.8厘米;表面灰黄色、黑褐色或紫褐色,光亮,有横向皱纹,一侧有长圆形种脐,长0.2~0.3厘米,种皮常裂开、破碎或脱落。子叶黄色,肥厚,胚根细长,伸出种皮之外,弯曲,长0.5~1厘米;质脆易断。也有少数未发芽种子,种皮完整。无臭,味淡,有油腻感。 |
性味归经 | 性平,味甘。归脾经、胃经、肺经。 |
功效作用 | 透邪解表,利湿解热。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。 |
临床应用 | 用量 9~15克,煎汤内服。用于暑时感冒,肢体酸重,胸闷脘痞,小便不利。 |
药理研究 | 对肺炎球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。还有抗病毒作用,可用于病毒性感冒、流感。 |
化学成分 | 含天门冬酰胺、胆碱、黄嘌呤及次黄嘌呤,另含钙、钾、硅等。此外,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,以及甘氨酸、亮氨酸、异亮氨酸等。 |
使用禁忌 | 无湿热者忌用。 |
配伍药方 | ①治头风,湿痹,筋挛膝痛,胃中积热,大便结涩:大豆黄卷(炒)一升,酥15克。为末,食前温水服一匙,日二服。(《普济方》黄卷散) ②治水病,通身肿满,喘急,大小便涩:大豆黄卷(醋拌炒干)、大黄(微煨去皮)各30克。捣罗为散。每服6克,临卧时,煎葱、橘皮汤调下,以利大肠为度。(《圣济总录》大豆散) ③治老人痰火,咳嗽频发,胸胁满闷,百节攻痛,形赢气弱,饮食少进:大豆黄卷1斤,晒干炒燥,为细末。每晚服3克,黑枣泡汤调下。(《方脉正宗》) ④治阴痫慢惊,服温热药太多,而却生热证,反为急惊;又治吐虫:大豆黄卷(晒干)、贯众、板蓝根、甘草(炙)各30克。上同为细末。每服1.5g或3克,白水煎,放冷服。甚者用药9克,浆水入油数滴煎之。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) ⑤治小儿撮口及发噤:以初生时豆芽,烂研,以乳汁调与小儿吃,或生研绞取汁,少许与服亦得。(《圣惠方》) ⑥治黑痣、面黑干、润毛:大豆黄卷一升,炒令香为末。空心暖酒下一匙。(《普济方》) |
功效与作用:清热利尿、通气下乳。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。
功效与作用:补气养阴、健脾、润肺、益肾。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阴药。
功效与作用:温中行气、涩肠止泻。属收涩药下分类的敛肺涩肠药。
功效与作用:舒肝理气、和胃止痛。属理气药。
功效与作用:行滞气、暖脾胃、消积、解毒杀虫。属温里药。